第 154 章 宋朝7(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甚至因恩萌资格太弱,以至于当街叫卖】

    莹白的天幕里突然跳出一个小人,不停大喊:来来来,不用9999,只要998,做官资格当街大甩卖勒!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历代君臣面面相觑,李治拉了拉皇后:“媚娘,婴儿刚出生就得恩荫资格,那…”

    武皇后一看便知他心中所想,率先道:“有这是小吏上门拜访发现自己未来上司还在吃奶?

    更让其他小吏绝望的是:他未来上司的爹还没找到他娘,以至于上司还没影子?”

    夫妻俩对视一眼噗地笑出声,双双乐了好半天。

    ()    玩笑过后李治抱着皇后的手感叹道:“我大唐恩荫者须看品级。

    三品以上大官可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孙一等。”

    他摇摇头又道:“即使如此朝廷对恩荫者也只有级别和待遇,没有具体职务官职,想要真正进入朝堂必须参加科举或是被人推荐,方能任职。”

    大宋此举倒给自己添加财政负担,殊为不智。

    【当年唐太宗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他说得不算,看看宋朝,这才叫网罗天下…额,天下人】

    汉

    小刘彻小小地打了个哈欠,面色无聊道:“我大汉边陲用兵,将士暴露在矢石之下,锋刃之前,以命争首。

    也只有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方得子侄一人为郎。

    宋恩荫与我汉家任子制相比,此等恩泽也未免太过易得。”

    他挪了挪身子靠在自己爹爹身上,对天幕翻了个白眼:“恩泽泛滥时还叫恩泽吗?宋皇帝连这都不知道?”

    以命争命,却未尝听说朝廷有特殊的恩赐给予这些将士。反而是这些宫闱近侍,官员近戚,方伎杂类等,轻易地得到过当的恩泽”。

    刘启偏过头抬手对儿子一弹!“别生倨傲之心,秦二世前车之鉴忘了?小刘彻正肃脸色,起身躬身道:谢父皇教诲。”

    刘启点点头拉着他坐下:“恩荫之人大多只知饮酒弹琴,不知民间疾苦之人。

    我汉家推行此制是为让大臣感激,亦是鼓励低阶臣子为汉得功,好恩及家中。

    恩赐大臣之法众多,但万万不能自我贬值。”

    见太子狠狠点头,刘启脸色一变抬手给了他后脑勺一掌:“你既然知道还敢卖爵?”

    哪又不是我!

    小刘彻抱着头欲哭无泪:说了多少遍,未来的他关现在的他什么事?

    他真冤!

    【朝廷风向偏读书,官员之子易得出身,这种文治浓厚的气氛下,宋举国上下把‘忘战必危’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没有经历过辽兵临城下的威胁,不知道澶渊之盟签订前宋面临的威胁。

    他们只看到读书带给他们的荣耀,所以面对有军功的武将狄青,韩琦敢蔑视护山河有功的狄青,直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你能得军功有什么了不起,在宋朝状元才是好男儿,军人就是贼配军!

    尹洙更是直接坦言:即便是统兵数十万收复幽燕之功,也比不上状元及第荣耀。

    张载未进第前听欧阳修讲学,对欧阳修展露自己志向:我要领兵北上收复故土。

    欧阳修沉默许久劝他:“把精力放在读书上,行武无出路”】

    秦始皇:无武将朕怎么一统六国!

    刘彻:无武将朕怎么打匈奴?

    李世民:无武将朕天可汗之名从何而来?

    朱元璋:无武将咱怎么驱除鞑虏?

    李世民&朱元

    璋:不对,朕就是武将出身啊!

    【这些未经硝烟的文人,在面对国家领土也能大谈割地之利,称宋真宗以小搏大取得边境安宁,其功绩远胜汉文帝。

    甚至天真地认为宋辽形成利益共同体后,辽自然伏首,宋顺势统战大辽,此乃天意】

    天幕嘲讽之意拉满:【天意?

    宋朝部分文人啊...读书读到自我阉割了?

    宦官是身体缺失,他们是精神残缺啊!】

    刘彻大惊:今日割王城,明日割十城,能得一夕安寝?

    这类臣子宋皇帝不杀?

    宋

    后人…后竟然把他们对标宦官?

    自我对标精神残缺的宋臣眼眸赤红,如对生死仇人一般扑向天幕,却无法伤到对方半分。

    他们对上官家冷漠眼神,皆难堪地转过头,心中想自辩张开口却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流泪不语。

    天幕话一转:【其实以文御武问题不大,问题在于你的‘文’都是什么人?

    宋科举承唐制,为啥宋把唐业务培训传统扔了呢?

    而唐则是先入基层实习,经过锻炼后再入职做官,而宋是考中进士后直接授予京官。

    且不看进士道德业务,就看他们从骨子里对武的轻视,也很难让宋有站起来的机会。

    从宋结局来看,瘸腿宋不仅没变回文武并重,而是变成了截肢宋】

    宋

    包拯苦笑:“河北边防士兵早无骄悍之气,粮草匮乏而兵器腐朽。

    主兵者不是纨绔少年,便是罢职老校,平日训练有名无实,如此军队怎保我大宋边境?”

    可惜…他心中苦涩顿生,天幕所说之弊他们尽知,原以为后人会如将汉唐那般细致无比,他们好仔细参考政策利弊。

    没想到…没想到却是敷衍了事。

    【截肢的宋怎么能打得过西夏,阻挡得了李元昊称帝立国?

    面对西夏进攻,宋毫无还手之力,军备废弛下只能被动挨打】

    天幕利落地贴出宋夏大大小小的战役,秦始皇看着其中三大战役: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上面全是鲜红的宋军全败字迹。

    他嘴角一抽,后世朝代都这么不争气的吗?

    当初六国换成宋…他大秦早就一统天下了好吗?

    天幕长叹:【澶渊之盟后,再上演一出庆历和议也没啥稀奇。

    没办法,人家秦朝粉:我大秦超能打的,看,六国遗址都属秦!

    汉朝粉:我大汉打出了民族精神,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唐朝粉:这里,这里,还有那里,都是咱巨唐打下来的!

    大明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明不退江山一步!

    宋朝粉:我们…我们…我们不能打,但是我们抗揍有钱啊!】

    宋

    枢密直学士韩琦气得浑身发抖,大宋从未放弃收复幽云之地,对于西夏也从未软弱。

    朝廷虽有抑武家法,但追究到底难道不是武人自己不争气?

    当年他奉命御敌西夏,命大将任福率军绕到夏军背后,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

    为让任福上心他再三叮嘱:如果违命,即使有功,也将定罪处斩!

    结果呢?

    任福贪功轻进,沿路得夏军遗弃物资反遭合围,致六千余将士阵亡,六千余人啊!

    至今他想到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就心痛难忍:

    他们随你招讨出征,如今你回来了,他们的魂识也能跟着你回来吗?

    他对不起那些将士,也愧对他们父兄妻子。

    韩琦掩面而泣,范仲淹轻拍他肩道:“后人讲说皆为小儿之语,我等只要无愧大宋无愧于心即可。”

    至于后人点评,由他说之。

    【那宋给西夏多少呢?

    1.每岁赐西夏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

    2.重开保安军、高平寨等沿边榷场。

    宋夏刚签完协议,辽又跳出来喊:仁宗皇帝,你忘了我才是你的纯元了吗?给我加钱!加钱!

    于是在以往辽岁币基础上,北宋又增加了每岁10万两,绢10万匹。

    到此宋朝廷每年支出的费用为:27万两白银,45万匹绢,三万斤茶】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等人拿过舆图,仔细看对比一番后叹道:西夏跟辽合谋诈宋钱财呢。

    刘彻更是摇头遗憾:西夏多好的地,宋怎么没抓住在此建势呢?

    北有辽西有夏,两国压境宋根本翻不了身。

    【这些支出对宋很多吗?

    多啊!特别是宋缺银缺铜啊!

    银子在宋不是主要流通货币,宋税收以贯为计,全国税率不一,有600文为一贯,有千文为一贯,贯银之间汇率兑价不定,低时一贯为一银,高时2贯为一银。

    无论宋贯银兑率如何变更,支出的27万两始终不变,即贯银之间的兑换差价、转运费皆由宋廷自行承担,对宋来讲是一笔很大负担】

    唐

    长孙无忌等人听得很仔细,宋朝种种堪称是唐反面。

    唐崇武造成安史之乱,宋崇文结果积贫积弱。

    如何让文武并重是他们后期着重之事。

    房玄龄搁下笔评道:“花钱买平安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为只花钱就能平安喜乐,宋朝矫枉过正。”

    心中剩下的话他没说尽,矫枉过正不也是一种‘安史之乱?’

    【哦不对,准确地讲是对百姓造成极大的负担,所以宋仁宗时期的兵变民变,那是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可见经过三朝积累,宋朝弊政已到了恐怖地步】

    天幕接着道:【这些弊政还是‘冗官’、‘冗兵’,‘冗费’老话题:

    冗官(官员泛滥):仅朝廷正经官员就达两万,不含小吏恩荫人数。

    宋朝官员俸禄高,就连县令每月俸钱也有20贯,每月禄粟五至三石,还有茶、酒、厨料等补贴。

    又因官员太多,大多属于寄禄官,赐予官职不给实职但给俸禄,如同襁褓里恩荫的婴儿,在吃奶就有了俸禄可得】

    明

    朱棣默默地听着天幕讲述,后人言语虽有不准,但也有新鲜见解。

    他大明以武力打天下,先皇建制时吸取宋财政之弊,对边防军士很是注重,并且武将地位不弱于文臣。

    那么…他眼中浮现疑惑:为何大明落得天幕口中那般地步?

    难道…朱棣神色惊疑不定,难道他大明也出了败坏祖宗帝王?

    【冗兵-军饷泛滥:杀人放火受诏安,受灾无路当兵贼,仅朝廷禁军就达120万人,不含各地厢军数量。

    禁军费用为例:禁军招剌例物(安家费)每人十贯,绸、绢六匹做军装,上等兵每月一贯,中等每月约700文,打仗另有收入。

    用宋仁宗财政官蔡襄的话讲就是:庆历年间宋财政收入六千万贯,养天下兵耗费五千万贯,占据朝廷八成】

    明

    朱元璋抱臂问朱标:“太子怎么看?()”

    朱标想了想道:“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如此耗费相加…④[()]④『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他摇头说出决断:“宋朝尽取山泽之利也养不起。”

    朱元璋赞赏地点点头:“就算没有金国南下一事北宋也撑不了太久。”

    依他看…无外力激压下北宋会亡于兵变。

    理由很简单:士大夫俸禄朝廷不会拖欠,而大头兵嘛…仁宗一朝啸营者比百姓起义者更多。

    【那支撑宋朝上下运转的钱从哪来呢?

    1.朝廷收入:禁榷;

    历代禁榷中,宋朝是禁榷产业巅峰!

    盐、酒、茶、矾和香等重要物资,及原料产品都进行垄断,几乎把商业肉食占了个干净。

    正因手中有物资,所以宋廷在对辽夏时才勉强保持三分强硬:你要是欺负我太狠,我就关闭辽夏边境榷场,看你怎么办?

    2.民间各种税!

    盖房子要征税,娶妻、嫁女要征税,出远门游学行商要收路过税,家中多张嘴就多人丁税…反正比五代税种还多。

    因朝廷运转支出太大,宋朝大力发展商业,但商业兴起,并不代表商业产业链上下能以商获利。

    朝廷为方便收商业税,各行各业都要组织商行,如茶叶有商行、酒有酒行,凡商店商贩必须入行,不入行者不准在街市做买卖。

    入行严厉到什么程度?

    街头提瓶卖茶的人也要投入茶行,以便朝廷收取重税。

    相当于今天路边小摊也要向国家缴税,才能开摊卖货,否则宋老爷掀了你的摊子!】

    宋

    赵匡胤心中升起一股无力感,看着继续讲述的天幕,他竟觉得神迹对自己有些残忍,他立宋宋皇帝却不是他血脉。

    他看着将将止血的赵

    ()    光义,惨笑着想要说话,张了张嘴又不言语。

    开国之君,开国之君,除却五代十国,没有哪一个开国之君如他这般窝囊。

    心中各种思绪蔓延,一时间竟有些心灰意冷,几息后赵匡胤神色恢复正常,开始思索如何把商业最大化。

    宋先天之弊他无法更改,但为后面皇帝打好改革基础却是能做到。

    他即位之初便颁布‘商税则例’,建起商税司衙,下令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并将此作为祖宗家法传世。

    现在…赵匡胤皱眉,秦制可有借鉴?

    没有!

    那汉唐呢?

    赵匡胤决定待天幕结束后,再多翻阅后人汉唐讲述,期望能得制宋之基。

    【宋朝吸取唐重武之鉴,放边防重内务,结果矫枉过正,造成后天发育不足。

    观宋一朝前期陷辽边防,后期陷西夏军事,最后被金国所灭。

    整朝为平边防所耗钱财不知几何,早知如此不如积蓄力量打个大仗。

    毕竟只有疼了才知道厉害】

    天幕突然转了话题:【当初乾隆灭掉准噶尔汗国时,不仅仅是把疆土纳入清朝,而是震撼了俄罗斯甚至西方诸国。

    准噶尔汗国不是部落国家,西夏在它面前只是个弟弟,其国土面积与宋相当,国家实力连俄罗斯都要慎重以待,以安抚为主,结果这个汗国灭在乾隆手上。

    这场灭国之战直接让西方不敢垂涎华夏,面对财富诱惑也是恳求通商。

    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才惊讶发现华夏这么弱,还没高兴又爆发太平天国运动,高强度的厮杀、几十万上百万的死亡直接震撼住列强,因此华夏才没有像阿三那样彻底沦为殖民地】

    天幕感叹:【手中有枪时,强盗总会掂量掂量得失。

    所以宋朝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又如何,商业税占到朝廷税赋七成又如何?

    这些钱还不是要往外流,用到原本不需要用到的地方】

    金国…宋亡于金?

    天幕一个炸弹扔下,即使心中已有猜测,但宋君臣还是感到心悸。

    无论天幕怎么嘲讽他们,但宋臣深望国家强劲富裕。

    听到宋亡于金许多臣子乱作一团,被王安石一声暴喝勉强稳定下来。

    王安石脸色微白,镇定道:“天幕既然说宋,那定然会讲金,别忘了金灭辽。”

    只要知道金发源何方,他们就能联合辽甚至西夏灭金!

    天幕不知道自己带给宋君臣的刺激,把讲述拉回正题:

    【宋立国七十余年时,上层社会竟豪奢,下层民众纷纷聚众起义,朝廷各种弊政层层叠叠堆在一起,这样的弊端有人看到了吗?

    有!

    范仲淹认为: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

    所以‘庆历新政’应运而生,开始矫革大宋,期望能端本澄源。

    这次矫革主要有整顿吏治7条:如改革恩荫制度,减少做

    官人数以及恩荫年龄;

    罢免不合格官员,落实朝廷宽赋敛、减徭役等事项;

    在全国兴建学校,对于新科举子,必须学习三百天思想培训等等;

    发展农业2条:兴修水利、为省并县邑减轻徭役;

    加强军备1条:恢复唐代府兵制,结果因战争未能施行。

    总的讲这次改革是吏治改革,给宋廷机构瘦身,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朝廷支出。

    其结果嘛...一年过去,失败!】

    汉

    刘彻无心听宋矫革之事,他心思都放在乾隆身上,对这十全老人起了几丝兴趣,不知后人是否会讲清?

    正想着就听见霍去病跟卫青说话:“舅舅,乾隆不就是后世图书管理员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他笑道:“说什么悄悄话,咱们也听听?”

    霍去病把话讲了,刘彻哈哈大笑:“咱大汉击匈奴除了一血耻辱外,更重要的是朕不允许漠南漠北有匈奴出现。”

    刘彻腾身而起,走到舆图跟前一手拍在匈奴土地上:“朕不做天可汗,要的是这块地彻彻底底属于大汉。”

    他环视殿内群臣,借了后世一句话:死了的匈奴人才是好的匈奴人!

    【究其原因除了改革太过理想化外,最大的原因是触动了皇室的忌讳:朋党!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为‘兴致太平’,在庆历新政上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他们想法很好,但是宋朝皇帝最敏感的雷达已经响起。

    宋惧大臣之间结成派系,成为中央集权分割力量,所以宋朝历代帝王对百官增朋结党都抱有警惕之心。

    但欧阳修等人不认为他们是在结党,甚至上书了一篇‘朋党论’以证自身,结果被反对新政者拿来作攻击手段,庆历新政卒】

    天幕再次感叹:【只能说宋朝弱势得天下,统治者心中有畏;正因为有畏,不敢行大刀阔斧之风。

    此时的宋对外积弱,对内贫困,这时的改革帝王需要汉武帝那样的魄力,拿出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老子也要改革的态度。

    而不是微小谨慎粉饰太平,无视民间疾苦,当个假圣人。

    因此受过苦的南宋文人,非常刻薄地评价宋仁宗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汉武帝挺胸:嘿嘿!

    赵祯只觉得眼前阵阵发黑,他竟要汉武帝?笑话?

    他若行汉武之事,宋灭国即在眼前!

    耻辱,简直是奇耻大辱!

    想到宋亡于金,赵祯神色秃然地落下手,愣愣地盯着前方默然无语。

    明

    朱元璋大马金刀地坐在椅子上,将手中的宋史翻得哗啦哗啦,听到天幕说宋仁宗只会做官家冷笑:“他不是百事不会,而是太弱又分得太清。”

    文彦博打击狄青时,宋仁宗为其辩解,说狄青是忠臣,结果因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直接放弃狄青。

    可惜...宋仁朝没有抓重新扶

    持武将的机会。

    他重重地合上宋史搁置一旁,对宋实在嫌弃:“宋时我华夏备受女真、蒙古欺凌,宋室除赵太祖外皆软弱无能也。”

    北宋灭国,真是耻辱!

    【庆历新政不仅没有革新成功,反而让党争滥觞,面对心中忌讳皇帝也难以调整,手中枪杆子太软,身旁又没得力太监牵制大臣。

    于是只能搅和党派保朝堂平衡,勉强过过日子。

    所以什么唾沫喷到宋仁宗脸上,用来表示皇帝心胸大度不在意,一半是皇帝性格温和,一半是文臣吹嘘,你换个同样集权皇帝试试?

    问问李斯、张汤、房玄龄敢不敢一口唾沫喷到皇身上?】

    李斯惊恐:他哪敢?

    张汤甩头:别扯上他!

    房玄龄震惊:关我何事?

    李斯&张汤&房玄龄:天幕求放过。

    【到宋神宗时期,赵顼倒有改革魄力,但是此时的朝廷弊端进一步加深,文官开始正面遏制皇权。

    文官遏制皇权的利器就是‘祖宗家法’:太祖、太宗及真宗留下的制度法令。

    如抑文重武、夺地方权制其兵,分各层权力机构权力、官职牵制、防弊之政等等;

    所以当宋神宗想斩杀违法漕官时,宰相蔡确劝阻,其理由是‘自太祖开国以来,我朝不曾杀过士人;’

    宋神宗锐意改革,想要变法强国,但文彦博反对,反对理由是:祖宗家法俱在,变法不得人心】

    【所以宋神宗改革阻力非常大,大的不是改革之心,而是到底要怎么改。

    毕竟变法不是变法,而是两派对持:

    保旧派VS改革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