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2)
继「香江三部曲」后,又要来「生老病死」四部曲,简直是不给同行们留活路。
现在文学界最好奇的问题就是,下一届评奖,评委会打算怎麽办?
是继续让他这麽「肆无忌惮」的拿下去,还是找个什麽理由给他卡出去。
有些人觉得光卡作品是不够的,因为即便你找个什麽理由把《入验师》《父亲》给卡出去,就他那个老母猪产崽的产量,等第四届评奖的时候估计还能有作品够资格入围。
必须得把他这个人给卡掉!
别管用什麽手段,都得卡掉,简直就是文学界评奖的毒瘤!
存在这样心态的主要是文学界的同行,并且还是作品有希望提名和得奖的同行。
至于更普通的大众,大家其实挺乐于看到这种创纪录的情况发生。
连拿三届茅盾文学奖,估计以后也不太可能有了。
当然了,同一个人拿奖太多,大家也会产生点审美疲劳,感觉没什麽惊喜。
除了针对林朝阳第三次获奖的讨论,本届茅盾文学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舆论首先就是荣誉奖的设立,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得奖就是得奖,没得奖就是没得奖,你弄个荣誉奖算算怎麽回事?
第二个争议点则是获奖作品当中有明显与其他作品存在水平差异的作品存在,且还是评委作品获奖。
尽管其已退出评奖,却始终无法消弹文学界的诸多质疑。
而随着一些评奖细节的流传,这种质疑声也变得越来越大。
原来获奖的那部作品竟然并非是通过正常渠道入选的,而是由三位评委在评奖最后阶段动议增加的。
有人将茅盾文学奖和庄重文文学奖排到一起做了比较,
评委回避制度,每个正规一点的文学评奖都会有,茅盾文学奖和庄重文文学奖也不例外。
人家庄重文文学奖的推动者林朝阳从一开始就声明了自己的作品永远不参评奖项,并且评委每届更新1/2,评委的作品前后三届共六年不得参评奖项。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情对评奖的影响。
反观这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作品在最后阶段被动议增加,这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吗?而且还是别人都跑到终点前了才参赛,脸都不要了。
最离谱的是,人家回避不是作品回避,而是人回避,作品正常参评。
对比这一届中另一位作品同样被动议参评的作家,人家直接选择了作品取消参评资格,高下立判。
受此影响,茅盾文学奖的风评变差了不少。
相反的是,被拿来当作参照物的庄重文文学奖,在啥也没做的情况下,口碑和风评突然暴涨了一波。
当然了,庄重文文学奖这几年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的评价一直不错。
有了这次的对比,文学界的很多同行看林朝阳也没那麽不顺眼了。
毕竟当初庄重文文学奖可是在他的强力推动下,才得以推行了现在的评奖制度。
事实证明,林朝阳的高风亮节和远见确实高人一筹。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但不管再如何争议,评奖结果已经产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3月29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在燕京国际大饭店举行。
除了有两位国副级领导出席之外,还有如艾青丶冯牧丶陈荒煤等文艺界的老前辈出席,台下还有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
规格之高丶规模之大,更盛前两届。
林朝阳的《寄生虫》排名第一,要代表获奖者致辞,他在例行的感谢过后,
突然说道:
「这是本人第三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最后一届——.—」
此话一出,会场内顿时一片哗然。
不少人早就想到了这一届拿完奖之后,林朝阳在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之路肯定要有点说法,毕竟中国人讲究「事不过三」嘛。
但谁也没想到,林朝阳竟然会在授奖大会上就这样说了出来。
众声喧之际,林朝阳面色如常,脸上挂着淡淡微笑,语气诙谐的说道:
「拿了三次奖,我估计不少同行心里都在骂我———
会场内的喧一时变成了哄笑。
「我们搞文学评奖,目的有三,一为引导创作方向,二为发掘新人,三为激励创作,都是为了繁荣文学发展与创作,
我在前面一堵,不知挡了多少人的路———·
林朝阳说的俏皮,众人又是一阵哄笑。
「所以啊,以后我的作品就不参评茅盾文学奖了。在此声明,不是有人向我施加压力,也不是对茅盾文学奖看不上了。
纯粹是我想为茅盾文学奖和国内的文学发展做点贡献。」
在林朝阳的轻松发言下,会场内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等现场的笑声低了下来之后,林朝阳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一些,正色起来。
「最后再说一句世俗点的话吧,大家能坐在这里,都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
这人生的列车啊,有人上,有人下,没人能一直坐下去。
要到站了,大家不妨早点起身。
早下车,下一途的风景也许更美。」
林朝阳最后这番话意味深长,似有所指,会场内的众人几乎在一瞬间便知道他在说什麽。
在今天这样的场合里,大家的发言都是花团锦簇,和光同尘。
林朝阳最后的这段话尽管很含蓄,不带什麽烟火气,但几乎算得上是公开的批评了。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在说什麽,都明白他予头所指的人是谁。
现场许多人第一时间将目光对准了台上角落里的一道身影,他们无法得知对方此时的心情,但想必是很精彩的。
不过大家此刻心中更多的还是佩服,佩服林朝阳今天敢于在这样的场合下公开亮明自己的态度,也佩服他刚才言语间显露的格局。
因而许多人在看了那道身影之后,眼神并没有驻留,而是又放到了林朝阳身上。
在他走下台的时候,同行们的眼神聚焦在他身上,汇成一道如有实质的钦佩目光。
这才是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的获奖者!
授奖大会结束,林朝阳身边簇拥了一群中青年作家,其中李拓的脸色最为亢奋。
「朝阳,你可真敢说。」
众人也是一脸赞同。
这一届的评奖过程和结果,大家私下早有争议,但再怎麽争议也都是私下的。
在颁奖时这麽当着数百位文艺界领导丶同仁和记者的面,如此讲出来,绝对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
而且林朝阳在说那番话之前,恰好又摆明了自己今后不再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立场。
先做后说,不仅是与对方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确立了自己敢作敢当的影响,令人想不佩服都不行。
众人夸奖丶称赞声不绝,声音并不小,引得不少人侧目。
其实刚才林朝阳的话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不满,比如评委会里的一些人丶比如文协的一些人,但他们拿林朝阳也没什麽办法,人家以后都不参评了,你能怎麽样?
再说了,那麽多领导在场都没说什麽,他们又能怎麽样呢?
有些人甚至狭隘的猜想,林朝阳可能就是因为以后没办法参评了,所以才会在今天闹这麽一出。
在授奖大会后接受新闻媒体的专题采访时,有记者问到了林朝阳在台上最后那番话的指向。
「文学评奖嘛,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结果已经是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但我们身为创作者,要为后来者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林朝阳如此说道。
授奖次日,林朝阳在发言和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见诸报端,立刻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且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
尽管林朝阳自始至终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这些话指的是谁。
而那位老前辈,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是哑巴说黄连,有苦说不出。
毕竟拿了奖,真要是当面锣对面鼓的吵起来,他的脸丢的更大。
权衡之下,对方也只能闭口不言。
隔了两天,小六部口胡同里久违的迎来了寻味斋文化沙龙。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文学评奖逐渐有滥觞之祸,文协方面专门召开了研究文学评奖改革的会议。
结果是将现有的各单项文学奖进行合并成为鲁迅文学奖。
文协的本意是好的,这场会议结束后如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丶中篇小说奖等奖项确实停办了,但因文协领导层突然调整,设立鲁迅文学奖一事却被搁置了。
自那以后,寻味斋文化沙龙举办的次数也变少了,好在还有庄重文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
今年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前,李拓找到林朝阳,让他今年无论如何也得请回客。
燕京的文学界,有奖项却没有寻味斋的宴会,总让人感觉少点什麽。
难得沙龙再开张,第一天依旧是作家们跟文学爱好者们的交流活动,气氛极为热烈。
到第二天请客吃饭,来的作家不多,算上林朝阳自己才六个人。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本来就少,今年有八组获奖作家已经是破天荒了。
除了已经去世的《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另外两位获奖的将军肯定是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的。
之所以是六个人,是因为获奖作品《都市风流》是两人合着的。
人少了点,但气氛却很和谐。
五部获奖作品,六位获奖作家,都是四零后丶五零后的中青年作家。
其中合着《都市风流》的孙力和余小惠丶《平凡的世界》的陆遥还都是49年出生的,其他人因此戏称三人是「建国派」。
大家聊的兴起,话题逐渐从文学和创作辐射开来,有人问起了大家奖金都想怎麽花。
前两年物价飞涨,社会人均收入和工资也涨了不少,但茅盾文学奖5000块的奖金对于大家来说依旧不是笔小数目。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要买摩托车的,有说要存起来吃利息的,反正都是生活相关。
林朝阳笑而不语,大家也没追问他,都知道他不差钱,
唯独陆遥却说,「我钱已经花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