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特别贸易许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777章 特别贸易许可

    大明君臣在十四年万历维新中,逐渐清晰的明白了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就是支撑大明国朝万历维新的核心动力,大家对这个道理心口不宣,没有出现在奏疏上,也没有出现在邸报上,成为了一个小秘密。

    这个小秘密,其实非常简单,农业生产是有限的,而工业生产在看得见的未来,是无上限的,尤其是大明已经建立了一批全机械工坊,手工作坊向上升级为机械工坊,生产力可以再度提升。

    这也是皇家理工学院的价值。

    诚然,皇帝的皇家格物院可以探索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但这些天赋异禀的格物博士们,实在是太稀少了,对大明生产力的提高很有帮助,但,他们在认知上的突破,需要一大批人才,深入到大明社会的角角落落去实现。

    理工学院的价值,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搜集各种实践信息,帮助格物博士继续突破。

    知行合一致良知,矛盾相继释万理的最好实践,并且用汪洋大海一样的货物,反覆证明这一条道路的可行性。

    朱翊钧带着群臣走过了校园,两个皇宫大小的理工学院,只用脚去丈量,需要走很久很久,朱翊钧的行程大约只有小半个时辰,在参观了完了学舍和食堂之后,朱翊钧回到了彝伦堂,他让大部分的朝臣解散,各回各家,只留下了廷臣。

    「理工学院超出了朕的预期。」朱翊钧看着廷臣们,思索了片刻说道:「大明对人才迫切的需求和人才不足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了,需要增设更多的理工学院,来缓解人才不足的问题。」

    整饬学政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儒学士的反对和封建礼学的桎梏,转向了人才不足,新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包含了人才培养和就业不符合预期丶人才分布过于集中且不均衡丶人才筛选仍然十分困难丶培养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整体缺失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设立更多的理工学院,是迫在眉睫之事,朕有意在天津丶济南丶开封丶松江丶南衙丶杭州丶福州丶广州等八地,设立皇家理工学院同等规格的高等学府,这笔投入预计超过两千万两白银。」

    大明只是一只脚走进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可是想要彻底走进去,那大明就需要更多的砥砺前行的同志同行一起,将大明彻底推入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需要更多的人才。

    济南丶松江丶杭州丶福州丶广州本身就有海事学堂,在海事学堂上扩建为理工学堂不是难事。

    「按照皇家理工学院一年就要二十万银,额外再增加八个,仅仅在大学堂的持续投入,一年就要一百八十万银,维持这个庞大的体系,还需要很多其他的银子。」户部尚书王国光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个会很花钱,时日一久,持续投入恐怕不输于军费了。

    皇帝谈的是理想,王国光谈的是现实。

    皇家理工学院就只是一个九千人的学院,沈鲤这个祭酒是兼领,干活的是两名总教习丶司业丶监丞丶博士丶助教丶学正丶学录丶典簿等官,满打满算才不过三十馀名官员,上百位吏员,还有教职工数百名就可以维持了。

    但是规模扩大到九个,那麽不可避免,就要建立一个直接隶属于朝廷的行政系统,既然是行政系统,那麽官场上哪些蝇营狗苟,在这九个大学堂,也会存在,这代表着巨大的行政成本上的支出。

    古今中外,教育都是极为昂贵的。

    「陛下,臣以为大司徒所言有理。」张居正也觉得皇帝的本意是好的,但很容易执行歪了,会变得异常麻烦,兴学要一步一步来,刚刚摆脱封建礼学桎梏的理工学院,不应该大踏步的向前,应该缓缓图之。

    「朕打算让鸿胪寺卿高启愚总揽学政,全权负责兴学之事。」朱翊钧给出了一个人选来,他负责画饼给银子,大臣们负责想方设法的实现,除了当初没有避讳的一点小事之外,高启愚都是极为合适的人选。

    张居正急切的说道:「陛下!…」

    「先生,过去那点事,没有必要揪着不放了。」朱翊钧知道张居正想说什麽,当初连僭越都算不上的小事,没必要追着不放,那贱儒周良寅都获得了一次机会,现在在山西的清汰,弄得也是风生水起。

    就说反贼,这不是还有一个王崇古做次辅吗?

    「臣遵旨。」张居正思索了下,只好俯首说道。

    「陛下,这兴学的具体目标呢?」沈鲤询问起了具体的目标,皇帝提出兴学新政,事有期而时将至,不是宽泛的指向某个方向,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

    朱翊钧笑着说道:「短期来看,先把九个理工大学堂建起来,这事儿做完再谈以后,如果长期去看,兴学的目标,就是教化万民,旨使全国之民,无论贫富贵贱,皆能淑性知礼,知晓大义是非明理,化为良善。」

    「简单来说:人人有学上,就是朕的长远目标。」

    大臣们全体沉默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看向了放在陛下身后的世界堪舆图,大臣们忽然觉得,征服世界,建立一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似乎更加简单些。

    「陛下,要不看看海外吧。」张居正面色凝重的说道:「两广巡抚王家屏,希望能给广州远洋商行特别贸易许可,准许其打着七星过洋旗,前往西洋贸易。」

    这个提议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锡(cì通赐)土分封。

    即便是在国初,朱元璋分封诸子的时候,也是明确说列爵不管民,分封不锡土,食禄不治事,而现在王家屏提出的特别贸易许可,为了不触及雷区,起了个这样的名字。

    大明已经有了开拓勋爵制度,并且进行了第一次的授勋,现在在这个授勋制度上,更进一步,走到了特别贸易许可的地步。

    特别贸易许可一共有五个。

    第一个许可,就是允许远洋商行统治海外自治领,组建自治领政权;

    第二个许可,就是允许其招募军队,保证自己的贸易安全;

    第三个许可,允许商行成为主权主体,蚕食当地政体,攫取足够的利益;

    第四个许可,贸易自由许可,依托于大明强横实力,攥取来的货物,能够顺利通过海关;

    第五个许可,则是允许迁徙百姓侨居自治领,以求长治久安,长期获益。

    简而言之,就是允许商行,分封建国建立殖民地,谋取足够的利益。

    而万士和在临终的奏疏中,提醒皇帝陛下,殖民者在殖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本地化,这是朝廷务必要考虑的问题,王家屏提议的特别贸易许可,就有这样的风险。

    一旦这个贸易特别许可通过了廷议,意味着朝贡贸易的彻底瓦解。

    「朕觉得王家屏的提议很好。」朱翊钧坐直了身子说道:「马六甲海峡以东丶棉兰老岛以西,皆给许可。」

    「旧港总督府总督张元勋和广州远洋商行商总潘振承,在孟加拉湾建立了十二家硝石工坊,大明每年舶来的一百五十万斤硝石,都是来自张元勋和潘振承建立的工坊。」

    「诸位大臣,朕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各位,无论朝廷同意与否,王家屏提议的贸易特别许可的五个许可,已经实质发生,如果想要阻止,只能再次禁海。」

    看似有的选,但其实没得选,除非大明再次放弃海外巨大利益,否则这个贸易特别许可,就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朱翊钧选择了顺应时势,朝廷没有直接开发马六甲海峡之外的能力,那外面的世界,就交给商人好了。

    「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头也怕,尾也怕,身上就剩不了多少了,既然选择开海,那就走下去。」朱翊钧做出了最终的指示。

    必然会发生的事儿,坦然面对才好。

    万历十五年开始的新政除了收蓄黄金之外,多了一个兴学,这都是额外的支出,朱翊钧需要赚更多的银子,才能填上这个亏空。

    大明皇帝离开了理工学院前往了军营操阅军马,而户部完成了对朝鲜粮饷的最终审计。

    文华殿内,王国光拿着一个算盘,噼里啪啦的一顿计算,对着张居正说道:「从登州运粮至旅顺,海程五百六十里,脚价一钱五分每石;运至鸭绿江,海程增加七百七十里,脚价增加八分;运到平壤,照地里再加。」

    「去年一共运粮军械火药等物,共计一百二十万石,用银三十七万两千银,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八九也,海运是真的便宜。」

    大明陆运的运费,即便是有驰道的前提下,是五十里运石费斗,三百里运石费石,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至于万里运粮,仅有洪武初年进行过,后来北伐都是从北平丶山西运粮,实在是太贵了。

    驰道主要是加快速度,省钱也能省一点,但铁马的价格居高不下,一马力就要一百银以上,仍然昂贵。

    河漕的运费就很低了,朝廷岁漕江南四百万石,而江南则岁出一千四百万石,沿着京杭大运河运粮,四百万石粮就需要筹措一千万石的运费,河漕每石用银约为一银五钱,但是河漕还有养护费用,治漕河又费一银五钱。

    所以河漕的运费实质上每石为三银左右,漕粮海运以后,京杭大运河运力释放,全线税收增加,让京杭大运河焕发了生机,旗军十二万,并没有因为漕粮不再运送,而丧失了工作机会,成为大明不稳定因素。

    京杭运河现在运力一年六亿斤,而每石货物综合运费反而降低了一半,为1.5银。

    海漕的运费一千三百里运一石费0.23两,运到朝鲜会贵一点,因为是入朝作战,是军队作战的口粮,脚价较常稍厚,也不足为奇了。

    「戚帅说今年起,不必再向朝鲜运粮。」张居正面色凝重的问道:「朝鲜粮食能够满足前线所需吗?自筹粮草是不是为时过早了些?」

    王国光叹了口气说道:「义州丶平壤丶汉城丶仁川的粮食产量,已经满足大明军征伐需要了,去年朝鲜军管,入库粮分拨二十七万石军用,草二百万束,军用有馀。」

    「倭寇入寇,朝鲜死了太多太多人了,大明军去的早,再晚点,朝鲜就不是死数百万了。」

    数以百万计的死亡,这农业生产就能挤出剩馀给军用了,戚继光主要考虑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