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 海外也可以发展农牧业嘛(1/2)
为首者唤作焦德润,算是朱国祥的再传弟子。在行礼拜见之后,他让下属打开一副江南农业地图。
焦德润介绍说:“唐代的时候,江南以种稻为主,辅以桑、茶等作物。当时盛行稻田休耕法,直至宋代早期,江南部分稻田还在休耕。”
“但在唐代中后期,江南的大部分熟田种稻,已经一年一熟,不再休耕养肥。也是在唐代中后期,江南的稻麦复种区域增大。”
“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前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的稻子,又或者水稻、油菜两熟,稻麦复种的面积渐渐减少。”
“棉花传到江南,局面再次改变……”
焦德润用一根竹条指着地图:“从江阴沿着江岸、海岸,一直到杭州湾的北部。这些府县的土壤含沙量高,盐碱也高,不太适合种稻,反而适合种棉。这里虽然也稻棉轮作,但以种棉花为主,已经达到七棉三稻。这里可称棉花区。”
“杭州湾北边的盐官县,到杭州西北方这一片,属于农业过渡带。种什么都可以,说不太清楚,所以可称过渡区。”
“太湖南部到杭州北部,这一片地势低洼、土地肥沃,其实种水稻的更多,稍微贫瘠的土地则桑树混种其他作物。桑三稻七。这里可称蚕桑区。”
“还有浙江西北部、金陵府南部、太湖西边的丘陵,也以种植桑树居多,同样可以称为蚕桑区。”
“太湖以北,在丹阳、江阴、无锡之间的区域,基本上全部种植水稻。这里可称水稻区。”
“太湖以东的平原,也主要种水稻,再混种棉和桑,并且有大量纺织工场。可以称为稻织区。”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称为茶竹区。”
对着地图简单讲解几句,朱国祥立即就明白了,比那些治民官啰嗦半天更清晰。
朱国祥问道:“这是农民自然而然种植形成的,还是你们这些劝农官引导的”
焦德润说道:“兼而有之。前期以农民为主,后期以劝农官为主。不过真正总结出来,还是最近的事情。这幅江南农业地图,是浙江省和金陵府的劝农官联手绘制。”
“你们做得极好。”朱国祥点头微笑。
焦德润说:“农民为了赚更多钱,往往不听我们的,一窝蜂跑去种棉花。即便是现在,这幅农业地图的划分也不绝对。尤其是在水稻区,依旧还有许多农民三棉一稻轮种。这样种也行,但太浪费肥沃良田了。”
朱国祥问道:“需要官府出手吗”
“一般不需要,”焦德润说道,“但官府可以劝导,即便那些地方的农民非要种棉,也最好是两棉一稻,而不是三棉一稻。”
“我们做过实验,算上豆粕等肥料的成本,再扣除不同种法的病虫害减产,在纯水稻区进行两棉一稻种植,农民的总体收入比三棉一稻、一棉一稻和单种水稻更高。”
“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如果水稻、油菜轮种,又比两棉一稻的收入更高。”
“以上这些,都以现有的米价、棉价、油价来论。如果哪一样的价格起伏过大,具体怎么搭配种植最有利就又会变。”
朱国祥听得更加满意,点头微笑赞许。
焦德润说:“每一个区域,我们都会在乡村刻碑,写明不同的搭配种植之法,列出上、中、下田大概能收获多少。农民看到了碑刻内容,可以自己选择怎么种。”
朱国祥拍手大赞:“你们做得极好,当刊载于《大明月报》进行表彰。”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所有劝农官,都喜滋滋的笑起来。
大明开国之初的这些劝农官,一个个可都是干实事的,隔三差五就会下乡走访,平时也多待在自己的试验田里。
就拿江南百姓来说,刚开始都不把劝农官当回事儿。
老子世世代代都是乡绅、农夫,祖辈传下来的种田之法还会有错还需要你们这些当官的来教怎么种地
可一年一年下来,百姓对劝农官愈发信服。
不但信服,而且还尊敬。
别的官差下乡,老百姓都防着,警惕性极重。换成劝农官下乡,乡绅和农夫抢着接待,主动把好吃的都拿出来。
一些乡绅家里过大寿,甚至专门派人去宴请劝农官。
田里出现什么变异品种,老百姓也记得劝农官的交代,好生照料的同时赶紧上报劝农衙门。
……
这些劝农官,被朱国祥留在长盛园吃饭,临走时每人赏赐三十块银元。
次日,寻宝三人组的王崇度又来求见。
“你们是皇帝资助的”朱国祥问道。
王崇度说:“最初的船只、人手和资金,皆为陛下所赐。我们成立了一家商社,皇室占七成。后来发现了澳州,陛下又赏赐一成股份。不但我们三人有股份,商社里还有十多人也得了。陛下说,等到澳州五年期满,再给我们5%。到时候,就是皇室占股55%,商社的高层职员占股45%。”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