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称帝,改元,华夏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李瑄没有敲定年号前,大臣们自然要进行一番辩论,谁也不想放弃这次增加名望的机会。

    文武官吏先后说出乾德丶贞元的年号后,让李瑄想到乾元的年号。

    仔细一揣摩,乾元这个年号也不错。

    历史上也是安史之乱中,用乾元的年号。只是被李唐自己不争气,显得此年号有点虚。

    「诸卿觉得乾元的年号如何?」

    「乾是《易经》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徵着刚健丶阳刚之气,元有开始丶起点之意。寓意着如上天一般刚健有。从改革到盛世;从期许到完成;从君子豹变到气象万千,都在乾元之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朕希望与诸卿休戚与共,万众一心,通过强大的决断力,完成乾元盛世。」

    李瑄在文武大臣争论不休的时候,将乾元年号说出。

    「乾元……」

    文武百官再听李瑄的解释后,交口称赞。

    乾元也有开创新纪元的寓意。

    乾相比贞,更锐利一点,符合李瑄的赫赫武功。

    「臣赞同国家以乾元为年号。」

    李岘作为宰相,他最先表态。

    年号的选择,往往是皇帝优先。

    就算皇帝不与大臣商议,自己从《易经》中翻出一个年号进行改元,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以乾元为年号,也确实可以服众。

    「臣赞同改元乾元……」

    裴遵庆丶路嗣恭丶韦见素等大臣也纷纷赞同。

    自然不会有一个人反对。

    「好,秘书监将此事宜写在诏书中,明日改元乾元元载。」

    李瑄让秘书监王维起草登基大典的诏书。

    现如今,还是以载纪年。李瑄认为没必要改正。

    就如天宝元年改州为郡。

    历史上在李亨登基后,立马就改回来。

    十几年来,百姓好不容易适应郡,折腾起来也没意思。

    郡,比单名的州更有地理辨识度,寓意深刻。

    就比如河西走廊上的武威丶张掖丶酒泉丶敦煌四郡。

    武威,霍去病为华夏开疆扩土,纪念他的武功威名。

    张掖,张国臂掖,直通西域。

    酒泉,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而得名。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寓意在沙漠绿洲上,有一座盛大辉煌的城市,宛若明珠。

    类似于此的郡比比皆是。

    李瑄在永乐和乾元,选择后者。

    他会将永乐作为美封,给予自己的长女李蓁蓁。

    除了寓意外,希望她永远快乐。

    「遵旨!」

    王维领旨。

    「改元虽定,但以年号纪年,对历史记录丶编写等方面非常不便。朕决定将《黄帝历法》设为大唐正式纪年,在年号纪年之前。并将黄帝历法改为《华夏历》,今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

    李瑄又抛出重磅消息。

    华夏要有一个沿用的纪年法。

    这样可以增加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即便改朝换代,也可以延续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黄帝历法可谓是不二选择。

    黄帝历是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统一天下后命人所制定的历法。

    黄帝诞辰相传是三月初三。

    经过后世推算,黄帝出生在三千四百五十四年前。

    华夏历三四五四年,显得历史厚重。

    不过开元年间张守节推算黄帝历法的时候,比李瑄所知的晚了一百八十多年。

    张守节是盛唐知名学者,为史记作注,名《史记正义》,颇受文人的认可。可惜现在已经去世。

    他对这方面很有研究,但受限于消息,不能推演准确。

    李瑄提出的黄帝历法,让大臣们一头雾水。

    术业有专攻,研究历法的臣子可未有几人。

    当然,知道黄帝历法的官吏不少,就是不知如何去算。

    而且李瑄竟然将从黄帝历法还来的华夏历提在年号之前。

    代表以后史书记载丶发布告示丶科举考试等等,以华夏历法为先。

    见群臣无一人解释,李瑄遂扯着张守节的名义,以与张守节生前好友转述,解释华夏历法,以及其推演。

    将三四五四年这个推演功绩,算在张守节头上。

    作为人文始祖的黄帝,将他出生的那一日,作为华夏历的元年,再恰当不过。

    毕竟这是华夏第一位帝王,建立国家的雏形。

    为后世的华夏文明奠定基础。

    李瑄解释完毕后,连宰相李岘,和经验丰富的老臣裴遵庆都一脸懵逼。

    格局是非常大的。

    从一个王朝,扩大到整个华夏文明。

    让天下文人士子去探索丶追求自己的根源,让引以为豪的文明之花,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是以,李瑄认为华夏历应该在帝王年号前。

    但新东西,想让人接受十分困难。

    「明日登基诏书,一定是华夏历在最前。」

    李瑄向王维吩咐道。

    秘书监的官吏已经将华夏历的介绍和推演依据记下。

    他必须要推行华夏历。

    李岘看透华夏历长久推行,会动摇大唐在一些人心中的地位。

    他看向李瑄智慧的目光,显然李瑄也知道。

    只要大唐的掌权者勤政为民,改革弊缺,这无关紧要。

    如果气数已尽,就该由其他统治者代替。

    一旦华夏历深入人心,想废除可没那麽容易。

    他希望华夏历能成为全世界的历法,去代替某位神诞辰的那个历法。

    首先,会藉助大唐的影响力,向波斯地区推广。

    王维领命,李岘和诸大臣没有多劝。

    更多的是要回去研究一下华夏历的具体。

    陛下定今年为华夏历三四五四年,就如同圣旨。

    随即,商议大赦天下之事。

    李瑄不想大赦。

    因为大赦天下,除了「十恶」外,不论轻重罪犯,都可被赦免。徒刑者可以从边疆回归。

    这定然会影响社会风气。

    但自古新皇登基,必然大赦。并减少朝政的压力。

    现天下犯人属于较多的阶段。

    最终,李瑄决定除了十恶不赦外,还设立三不赦。

    唐军逮捕的众多叛军俘虏,肯定是不能赦免,叛乱在十恶不赦之内,他们要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

    新设的三不赦,一为奸淫妇女者;二为故意杀人者,或致人残疾;三为拦路抢劫者。

    这是除十恶以外,十分恶劣的罪名。

    事实证明,犯过法的人,比普通人更犯法的概率更大。

    李瑄规定,以后徒刑,皆发配至西北丶黄土高原上,进行植树造林,六年得归。

    并严令,不会再轻易特赦。如改元丶立太子丶立皇后等,不得劝谏大赦天下。

    李瑄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劝大赦天下,被他否决。

    律法不一定要严苛,但必然要细致,面面俱到,不断吸收案例,取长补短。

    现在使用的《唐六典》,就有诸多纰漏。

    李瑄又下诏免去今年天下百姓的租丶庸。

    虽然免税力度远远不如河南河北百姓,但可以让天下百姓感受到新帝的恩德。

    不出意外,今年可以进行除贱为良运动。

    「朕虽称帝,然天策上将丶尚书令,朕仍兼之,卿等知晓。」

    与大臣议事到最后时,他着重向文武百官提醒。

    省得他们以为自己登基了,天策府会解散。

    不可能的,天策府是以后的军队总司令部,要进行改制。

    兼尚书令,李瑄也用心良苦,他要确立六部尚书的执行地位。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执行部门。

    尚书右仆射将成为首席宰相。

    文武百官没人敢觊觎这两个位置。

    他们只是奇怪皇帝兼官职。

    但也有大臣猜测出李瑄要保留天策府,加强尚书省权力。

    议事结束,文武百官退下,他们暂时停止处理政务,要好好消化一下李瑄所说的内容,准备明日大典。

    长安城,羽林郎将李隆基退位,李瑄登基的消息传至东西两市丶大街小巷。

    使百姓知道太子明天将进行登基大典。

    确定消息后,百姓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李瑄为新帝,平民百姓最认天命。

    他们仿若看到旭日东升,使天下光明。

    看李瑄在长安的这段时间,上下官吏恪尽职守,泼皮无赖不敢冒头。米价再次有所回落。

    百姓想着米价能落到开元年间。

    现在米价三十五文,相比以往,还是居高不下。

    主要是洛阳含嘉仓要优先向灾区运输粮食,新粮还未下来。

    长安的粮食并不丰裕。

    黄土高原几乎无森林,导致关中水土流失严重。作为大唐政治中心,京畿道户籍人口超过三百万,更别说京畿道奴婢众多,还有宫女丶宦官丶胡人丶僧侣丶道士丶军队等等。

    使得这曾经的天府之国,不堪重负。

    自唐高宗以来,长安缺粮的问题就没断过。

    李瑄还要想其他办法。

    一些与李瑄敌对的大族,已经不抱有与李瑄对抗的念想。

    他们去拜见李适之丶裴泛等,会见大臣,服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那些嘴硬到底,倚老卖老的大臣,根本翻不起风浪。

    这一日,是载入历史的时刻。

    在长安城风起云涌的时候,李瑄最后一次回太子府……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