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咸阳城外,盛世前的鼓角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济生堂中,李瑄与陈藏器丶王冰交谈过后,又亲自来到广场上,召见一众学生。

    李瑄的言语如一盏明灯,亲自为他们指明方向。

    他提倡医德,鼓励学生们深入研究药理与医理,希望他们永无止境地去探索。

    他提出「酒精」的概念,以蒸馏酒的方式,不断地去分离丶提纯,做到这个时代极致的酒精。

    酒精对医学的作用,不言而喻。

    他以扁鹊丶华佗丶张仲景丶孙思邈这些古代神医举例,通过他们的特长,阐述医学的博大精深。

    如华佗的外科手术,绝对有可行性。

    医者克服疑难杂症,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交流病理。

    济生堂中,不要想着藏着掖着,老师要对学生倾囊相授。

    有朝一日,学生成为大医,老师也无上光荣。

    最后,李瑄着重描述大医的概念,使大医深入人心。

    并当场授与陈藏器大医的称号,封宜君县侯,表彰他的贡献。

    将来还会送上代表大医的玉葫芦。

    医者封侯,古今未有。

    悬壶济世,医人无数;编着《本草拾遗》十卷,加上为济生堂呕心沥血十馀年。

    陈藏器当得起大医称号。

    汉人对官爵念想根深蒂固,自古名医,没有几个不当官,且不想当官的。

    只要让医者看到封侯的动力,他们一定能对医术产生突破。

    科技上丶天文地理丶数学上,也会如此。

    至于王冰还年轻,学术上和贡献上还不足。

    历史上王冰活了九十多岁。

    这个时代,能活九十岁不得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岁数。

    李瑄觉得王冰钻研养生之术真有门道,在合理之内,李瑄会向他请教一番。

    学生们专心致志地听从至尊的每一个字,又见证大医陈藏器封侯,他们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奋斗的种子,已在心中种下。

    翌日,李瑄从济生堂离开,陈藏器和王冰带着所有的学生送李瑄。

    身为天子的李瑄,向学生们挥了挥手,登上龙辇。

    学子们无不眼眶湿润,他们能感受到至尊的期望。

    这是真正的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

    ……

    离开济生堂,李瑄从长安城北绕过去,到达咸阳。

    他先是前往咸阳的慈幼堂中。

    至尊驾临这种不祥之地,使慈幼堂的小吏猝不及防。

    咸阳的慈幼堂,管理者不过是流外官,他哪敢想面前的男子是当今圣上?

    他陪伴李瑄,观看慈幼堂。

    慈幼堂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周围乡里的妇人。

    李瑄看到慈幼堂的孩童,有先天残疾的,也有身体健全的遗孤。

    说句残酷的话,一个慈幼堂,不一定够一县使用。

    好在咸阳属于较为富裕的县,遗弃婴儿的并不多。

    「快……来拜见至尊。」

    慈幼堂的堂主王青山将孤儿聚集在一起,这是出于礼仪。

    在房屋中,还有一些婴儿,或年纪小的,依稀能听到隔窗传来的啼声。

    「在这里,无有皇帝!」

    李瑄轻斥王青山一声。

    看一众小儿小女,最大也不过和他的儿女一样,哪知道什麽荣辱与礼节?

    「是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皇帝吗?」

    一个衣着简便,与孩童们缩在一起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道。

    本不应该这麽胆小,但李瑄身边架势太大了,外面全是气势汹汹的兵马,吓到这些孩童们。

    「正是。」

    李瑄笑道:「小娘子今年几岁?」

    「八岁!」

    小女孩吐出这两个字。

    「和我女儿一个年岁,望你茁壮成长,一样永乐。」

    李瑄走过去半蹲下握了握小女儿的小手。

    他非常怜惜。

    他不想以最大恶意去揣测,希望她们的父母,有的确实有难处,迫不得已将自己的父母遗弃。

    而李瑄的举动,震惊堂主王青山。

    这可是皇帝,在百姓心中胜过李世民的至尊。

    竟能这样屈身。

    真如传说中一样,心怀苍生。

    官吏们知道,至尊一直以来践行仁德。

    哪怕上位不是很光彩,仁德之心依旧在。

    特别是皇宫之中,禁止选秀。

    李瑄的理由很简单:苍生皆苦,色比德重乎?

    意思是百姓还在受苦,君王哪能不去操劳天下事,而藏于明媚后宫呢?

    从三宫六院到宦官,什麽宗庙社稷大事,说得冠冕堂皇,无非就是皇帝一己之私罢了!

    「小郎,你叫什麽?」

    李瑄又问旁边的一名小男孩,他的脸较为粗糙。

    「至…尊,此孩儿不能听,不能言。草民为他起名为王明。」

    王青山向李瑄说道,语气颤抖紧张,他只是连乡试都不能的穷酸书生。

    官府招募慈幼堂管理者的要求是识字,许多文人因轻贱而不愿,他因养家糊口而来。

    几年下来,历经磨难,也与孩童们产生感情。

    在不忙的时候,用他浅薄的知识,教一些孩童识字。

    「他可感受到我的声音。」

    慈幼堂是一个令李瑄难过的地方,他起身吩咐禁军大将军薛错:「去杀两只羊,炖肉给孩子们吃。」

    「遵旨!」

    薛错退下去吩咐。

    安抚一番小孩儿,他又在王青山的带领下,进入内屋,看望简陋房屋内的婴儿。

    没有母乳,状态不是很好。

    「现慈幼堂有多少孩童,岁数几何?」

    李瑄向王青山问道。

    「回至尊。咸阳慈幼堂自天宝七载建立,彼时已收揽弃婴。历经多年,现慈幼堂有婴孩七十八位,最小者月余,最大者已十岁。」

    王青山向李瑄回答道,

    慈幼堂属于大唐所提倡的「仁」,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符合。

    李瑄建立慈幼堂,无疑是浪费钱财的。

    但这是阳谋,哪怕与李瑄政见不同,也无法去拒绝,怕被戳脊梁骨。

    杨国忠够自私自利了,他只敢削减慈幼堂资费,不敢取消慈幼堂。

    「婴儿都吃什麽?」

    李瑄又问王青山。

    「只有米粥,偶尔请咸阳城中一些奶水充足的妇女喂一次。」

    王青山回答道。

    「营养不足,婴儿夭折不少吧!」

    李瑄听到这话,立刻联想到这一点。

    「三四个孩子,只能一个养大。」

    王青山已亲手掩埋不少婴儿,有些弃婴一送到济生堂,就已无药可救。

    「布局慈幼堂,任重而道远!」

    李瑄缓缓说道。

    他心中的计划,穷其一生,不知能否普及。

    尽快让所有慈幼堂拥有棉衣棉被。

    牛奶通过消毒,制成奶粉,到达慈幼堂,才能使夭折率降低。

    同样,也可应用于普通百姓家中。

    在慈幼堂外转一圈,李瑄看到慈幼堂的耕地。

    一共上百亩,由王青山和雇佣的妇女耕种。

    很一般,需要官府补助。

    等慈幼堂的孩子长大后,还需要分配一些田地。

    窥一斑而见全豹,李瑄通过临近长安的咸阳慈幼堂,已经差不多可以预料诸郡慈幼堂的状况。

    地方上,慈幼堂只是普及到郡。

    一郡养一个慈幼堂,一定是很容易的,就看地方上有没有心。

    「咸阳令有无来过慈幼堂?」

    李瑄在田地中看一番,他突然问王青山。

    「前任咸阳令未来过,去年新任咸阳令继任的时候来过一次,今年过年时又派人送一些肉食。以前缺衣少食,自新县令来后,倒不缺少了。」

    王青山向李瑄回答道。

    原本的县令,不过是巴结杨氏而得官位。

    李隆基西逃到时候,他看势头不对,直接逃命。

    李瑄听后,暗暗点头。

    他记得新任咸阳令是李廙。

    李廙是李世民的玄孙,同时也是宰相刘晏的妹夫。

    任他为这麽重要的位置,当然不是李廙的背景身份,而是李瑄看重李廙的清廉和能干,认为他能治理好他规划的咸阳。

    后世,刘晏拜访妹夫李廙的时候。他看到李廙家中的门帘十分破旧,几乎都要断裂,却还在使用。于是命属下测量门的尺寸,然后用没打磨过的竹子编成帘子,不加修饰,将要把它送给李廙。

    本来也不是值钱的东西,又有妹夫的关系,但刘晏怕李廙清廉拒绝,一连三次带着门帘去李廙家,都不敢提这件事就离开了。

    济生堂在咸阳城外十五里,靠近一个叫灵木乡的乡里,李瑄已经来济生堂好久了,李廙也没过来拜见他。

    当天,李瑄的队伍驻扎在济生堂周围。

    他在日落黄昏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吃肉时的欢呼雀跃,不免感触。

    第二日,李瑄的队伍离开慈幼堂,前往咸阳城。

    他离开的时候,一众孩子趴在木栏杆旁,望着李瑄车驾离去的背影。

    这时候,生出朝阳。

    ……

    没多久,李瑄到达咸阳城外,咸阳令李廙携官吏出城迎接。

    「臣拜见至尊!」

    「朕昨日已到咸阳慈幼堂,为何不来见朕?」

    李瑄一见李廙,就向这位同辈亲戚问道。

    「至尊未有召见,臣不能撇下县中事务前去。」

    李廙向李瑄拱手回答道。

    「你说得有道理。」

    李瑄点了点头,李廙在门外见李瑄,是为人臣的礼节。

    「咸阳城先不入,带我去看咸阳工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